對於喜歡登山健行的人來說,
沒有陽光、微涼的天氣,是最舒服的登山氣候。
但是,對於想登山又想上山拍景的人來說,
卻期待陽光出現,可以拍到絕佳的視野。
當山下陽光普照時,七星山上可能是雲霧遼繞,
所以,帶著隨遇而安的心情登高,最能感受到一路的放鬆與快樂。
那天一早,
與幾個朋友相約健行<七星山主峰+七星山東峰+七星公園>的登山行程,
明明山下是大太陽,來到小油坑登山口卻是時而迷濛、時而藍天,
雖然上山可能會看不到美麗的視野,一伙人還是興致勃勃的往上走,
少了陽光催汗,卻多了體力來觀察沿途的植物生態和地形、地質的演變,
陽明山上見證不同季節、不同天氣的不同景觀之美。
要上「七星山主峰」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。
一條是從「苗圃登山口」拾階而上;
另一條是從「冷水坑」經夢幻湖往七星公園到主峰;
還有一條就是我們走的這條從「小油坑登山口」直接上主峰。
苗圃往主峰的路線是一路上坡,而且坡度大、也是最具挑戰體能的路線,
我們只是想健行、放鬆心情、想感受七星山上的翠綠,
所以,選擇最平緩好走的路線,當作假日的休閒運動。
從海拔811公尺開始往步道上行,沿途看到最多的植物就是「倒地蜈蚣」。
醒目的藍紫色,是多年生匍匐性草本植物,很特別的是它的莖呈現方形狀。
雖然空氣中帶著迷霧,卻能清楚聞到花香。
敏銳的「密紋波眼蝶」早已對著可口的「台灣山菊」吃得忘我。
海拔越高,越能看到稀有的植物。
放慢腳步讓爬山不只是在走路,享受清新與遼闊之餘,更能發現生態之美。
一千多公尺的山上,「霜白蜻蜓雄蟲」仍然有牠的生存方式,
在高山上享受平地沒有的靜與自在。
前幾個星期經格友介紹,向台北鳥會買了八本有關植物、昆蟲、蝴蝶的口袋書。
每天睡前翻閱一次,對於大自然的神奇與奧秘,越接觸就越有興趣。
走在野外,看到新奇的動植物就拍下來,回家再翻找答案,
當然,很多花草名我還在努力的幫它們賦予身份,
這樣的學習方式,我覺得很有意思。
走在步道上看到像蝴蝶翅膀的葉片,格友告訴我,
它的名字是碗蕨科的「栗蕨」,在一片綠意中特別吸引目光。
「島田式澤蘭」每一頭花具有5朵小花,是特有種植物,
喜歡它帶著粉紫秀氣的模樣,。
這喇叭狀的白色花朵的植物是「台北肺形草」,兩片葉像肺臟因此得名,
屬於半遮蔽性的植物,果實紅紫色,非常漂亮。
初秋,我上七星山看見第一朵迸開的芒花。
「荒煙惡地,恰如生命起始的洪荒時代,
生命由無到有,生物從低等到高等,生活史由簡單到複雜;
後火山地質活動下,地面不斷冒出新噴氣孔,
高熱蒸氣及強酸作用,能生存的生物極少,
影響較小的區域,土壤得以形成,
一些忍耐力較強的高等植物,如芒草開始出現,較遠處才有森林」。
細讀告示牌上的文字,
彷彿間,我跟著回到了地殼變動、萬籟俱寂的洪荒時代,
那是生物生生不息的開始。
從小油坑往上走,先是經過「芒草原」、再走過冒著硫磺煙的「岩石區」、
繼續往上走是「昆欄樹」區、最後是「包籜矢竹」區。
每一個區域代表著不同氣候形成的景觀,讓七星山豐富而多變。
順著石階而上, 我在這裡待了一會, 聞著像溫泉般的硫磺味,看著焦黃的石頭, 想像著這座島嶼的形成,該是何等的不容易!
這是新生命的重生。
地底冒著硫磺的熱度,依然有植物長得綠意盎然。
穿過硫磺岩石區,處於背風面的昆欄樹林,整片林木讓七星山展現綿延的綠衣,
如果天氣晴朗些,山景會很美。
終於在山的另一面看到藍天雲朵,這又是另一種陽光之美。
我們站在這兒往山下望,
看見竹子湖、也看見聚落的屋房,更回頭望見綿延的山巒,
以往從山下往上看,只能看見涼亭與極小的身影
出沒在七星山頭,如今,我就站在山頂,對著山下遙望的身影招手。
「包籜矢竹」又稱為箭竹,也是陽明山山上常見到的植物。
穿過這片竹林我們就攻頂了!
爬過合歡東峰之後,就覺得七星山很好走,從登山口到攻頂只花三十分鐘,
沒有陽光的清晨特別有精神,八點半不到,已經有一堆人也上山了。
「七星山主峰,海拔1120M」,是台北市第一高峰。
雖然,它不是百岳,沿途景觀卻很美,「一等三角點」奠定七星山的地位 。
喜歡坐在山頂吹風、瞭望的感覺,是一種自我挑戰之後得到的喜悅,
我們在這兒坐了十幾分鐘,喝水、聊天之後,才往「七星山東峰」前進。
H1N1正在流行,與其待在家裡吹冷氣、在密閉空間防疫,
不如走進大自然,讓大自然的芬多精強化身體的免疫力,
讓流汗取代新陳代謝,享受登高的喜悅心情,這是無價的防疫偏方!
初秋的七星山芒花還沒上場,待深秋我要再上山賞芒花,
相信又是不同的景觀視野。
假日來趟七星山之旅吧,很涼快、很棒的!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