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金公路7.6K處,隱藏著一處少為人知的聚落,
18戶30個居民守護著擁有百年歷史的梯田水圳及砌石屋。
然而,人口老化,年輕一輩外移的狀況下,水田成旱田,圳水漸枯竭,
往日引水灌溉的豐澤景象不再。
經由林務局補助,協請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規劃,
在去年完成水梯田復耕、修復百年水圳,
如今的「八煙聚落」溪流潺潺充滿生氣,
是一處保有古色古香砌石牆,和傳統砌石水圳的村落。
那天,我和朋友原本要從魚路古道北段往南走到八煙聚落,
感受古人挑柴、扛魚遊走山徑小路的辛苦,
一早出門卻雲層積厚,上回在魚路古道滑過一跤,很怕走一半再遇上下雨,
所以將車子直接開往八煙,先探訪饒富田野風光的八煙聚落。
八煙聚落得天獨厚有著源源不斷的山泉水,家家戶戶門前都有洗滌池,
用來洗滌衣物、蔬果、和農具,
蔬果在滾動的池水中做SPA,不但把表皮髒物自動去除,
還能泡在冰鎮的泉水中冰得透涼,
老祖先的智慧,在古早時就已經懂得節能減碳。
一走進聚落即看見砌石屋,
八煙的老祖先,就地取材以火成岩,巧妙運用重力和摩擦力,
一塊石接一塊石,以包心石的方式建蓋冬暖夏涼的石屋,
那天外頭陽光普照,我們走進石屋內卻感受到一股沁涼。
看見招牌上寫著:「八煙出張所」,
出張所原是日文「在地服務站」的意思,
民國99年基金會租下這間具有特色的人文空間,
保留濃濃古味的砌石牆,屋側提供有機教學和生態教室,
做為在地居民和遊客提供服務的場所。
裡頭陳列著關於八煙歷史變革的記載和生態之美,還有一個古磨。
屋主是一個九十歲的老太太,我們到達時,
她很熱情的和我們打招呼,我們都猜她只有六十幾歲,
但她笑著說:她已經九十囉!
住在鄉間生活簡樸,作息正常,九十歲了身體卻還很硬朗。
離開了出張所,
我們沿著貫穿全村的道路往下走,在左手邊看見三合院。
這間三合院祖厝,是蔡姓居民的精神中心,古厝已經有兩百年歷史,
看見這三合院前的空地,回想自己的童年也是在ㄉ一ㄣ ㄚ ㄎㄚ和一群同伴度過,
屋前的石埕留下小孩嬉戲、大人乘涼的畫面,時光在當下也跟著倒流。
八煙聚落有許多田間小徑可以穿梭,經過基金會與居民的努力,
這裡不但規畫了「無維管試驗區」,重新復育水鳥、蛙、魚的生長,
還由各界認養有機農地種植有機米,
走在聚落裡隨處可聽見蛙鳴聲和綠油油的稻田。
聚落以老人居多,應該說那天除了採金針花的是壯年人外,
走在聚落裡看到的幾乎都是老人家。
有下田工作的、有剛採栽青菜販賣的,還有倚坐門前閒聊的老者,
這一幅扛鋤下田的田園景色,道盡了鄉間恬淡的生活景象。
八煙最美的是源源不斷的水,
有「水」,菜生、稻長、魚活、鳥飛,處處充滿生氣,
潺潺圳溝,從高處往下流,水聲和蟲鳴鳥叫聲媲美天籟之音。
當初基金會來到八煙,八煙呈現的景象和住在這兒的老人一樣沉寂無聲,
老人家無力照顧水田,任由它成為旱田和枯竭的圳,可惜了這麼豐富的生態資產。
經過努力,基金會在這兒注入水源,擺上大石頭,
奇妙的事情發生了,活水引來魚兒水草的生長,也吸引水鳥前來駐足,
光影下這些水中石的倒影,成了一張張美麗影象,
隨著光線、陽光強弱呈現浮光掠影的幻美。
在金山的半山腰,我走進了八煙聚落,看見了金黃稻穗,
這一顆顆飽滿的稻穗,象徵聚落的生氣蓬勃,也為這塊土地帶來新生命。
傘狀生長的土馬騌
妝點池邊的無翅莎草
迷朦中看見生物的恣意盎然
通泉草、半邊蓮、水丁香的花色繽紛了溝渠的色彩。
對都市人來說,一層圳已經少見,八煙卻有難得一見的三層水圳,
八煙的先民們為了在最小的空間轉換水流方向,巧思設計少見的三層水圳,
川字型的三層圳,讓每層水流的方向都不同,滋養出最豐富的水圳生態。
我們蹲在圳溝邊端看,那水流方向真的每一層都不同,有趣極了。
當我們正埋頭在研究三層圳時,看見一群人從我們面前走過。
我和朋友納悶著後面有什麼東西嗎?
怎麼這一群人不是和我們一樣蹲在這看水圳,卻是直接往後走,
上前問才知道,他們要去泡野溪溫泉啦。
我們也跟去瞧瞧,卻看見了硫磺溫泉的源頭。
硫磺泉的煙霧飄送著熱氣,那是陽明山特有的氣味,
每次上山總愛開窗大口的吸一口硫磺,看著岩石被高溫燻得濁黃。
原來,去年去爬魚路古道時, 遠遠的看到一處溫泉煙裊裊就是這裡。
想像不到吧,這裡也種了筊白筍,農家說再過兩個月就能採收。
更意外的是,這裡也有金針花田,
規模不大,卻是每一朵都開得活力十足。
我問正在採收的先生,這兒也能種金針花啊?
他說:八煙的溫度很適合種植,他們會種一些來自家吃。
這片花海,讓我看見橘紅的熱烈。
離去前,看見幾個農家在賣剛採收的新鮮蔬菜,
當山下的菜價居高不下,這兒卻很有人情味的一大把只要20元,
最愛買現採蔬果,當然不能空手而回,
要和農家搏感情,拎了兩大袋的蔬菜開心離開。
八煙保有原始自然景觀,
透過認養計劃與保育理念,讓水梯田生態復舊,回復土地原有的紋理,
營造一個不用農藥、不用化肥的有機農村。
它的古樸美,值得探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