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長一段時間沒有貼文,其實我一直都在,
只是白天忙工作,晚上戀上健走,
假日又泡在山上登山露營,戶外活動佔據了大半時間,
坐下來貼篇文變得很奢侈,更別談逛格子,但生活卻充實豐富。
這段時間,常游走尖石,原本只是我家後花園,
常串門子的關係,尖石已經升格成我家後院,
假日沒事就上山去,也在如此頻繁接觸下才發現,
尖石真是一座寶藏,不但原始林多,大小山多,雲霧變化多,野生蘭更多。
站在海拔1200公尺的山頂上,270度的遼闊視野,
看盡天空、雲朵與山巒間的變化,
山嵐飄移在群山間,有時前後不過十分鐘,都會幻變出不同景色,
這是爬過一山又一山之後,最消除疲累的休憩。
起~霧~了
這不是火燒厝的煙霧,而是風起雲湧的聲勢。
沒一會功夫,雲霧又散了。
我和一群朋友見這山嵐變化,個個驚喜到說不出話來,
手邊的咖啡全換成了相機,美景當前早已勝過美酒咖啡。
霧散的黃昏,雲朵和彩霞開始為天空著色,
遠方山頭竄出成朵、成片的雲,有點白卻偏紅,
氣勢之大,像要淹沒稜線。
望向西邊,靠海的濱海早已海天一色,
泛起橘、藍、灰調和的平行線。
在尖石,隨意一個營區附近,
不難找到可以健行登高的步道或郊山,初春的山林裡,
山風很涼快,野生蘭卻很低調的含苞,伺時機而綻放。
往高台山的途中、走向蓮包山的林間、攀爬內鳥嘴山的小徑上,
這時節,只要細心大都能看見野生蘭。
2月健行水田林道時,往一個小岔路走上去,
當時看見好多不知名的蘭花植株,4月的此時我再度彎回來一探究竟,
才發現,原來那片植株,正是我日夜想拍的「一葉罈花蘭」。
還沒盛開的「一葉罈花蘭」,粉色含苞蠢蠢欲動,
在闊葉林的枯葉間,他們如此安詳的等待開花,
爬山的人低頭路過,只有真正想尋蘭的人,
才會放慢腳步細心端詳它們的蹤跡。
粉色花苞,佈滿縱向紅色脈紋,
在綠色葉片的保護下,一葉罈花蘭從側邊竄出,
離地不過18公分高,為了拍特寫,我幾乎是跪在枯葉堆中拍。
思索著如何將含苞的花拍得唯美,
此時才發現,拍花也是美學的一種學習。
像發現了新大陸,名聲不響亮的蓮包山上,
竟然藏著大片「一葉罈花蘭」的族群,
即使含苞未開,已經夠我樂得在林間輕快起舞,
伙伴們笑我是:「見蘭就瘋」。
假球莖成棒狀,花莖從假球莖基部側面抽出,頂部會開出2~7朵花,
花形近似罈甕狀,白色,佈滿紅色脈紋,
因頂生一葉,故名為「一葉罈花蘭」。
初春瘋櫻,當杜鵑、流蘇、苦楝相繼開花時,
春末,我竟能不為所動的將心思放在尋蘭上。
藉露營之名,行登山尋花之實,
只要想著忙完就能上山深呼吸,尋找奇花異草,好像總能紓壓,
這段時間的假日,就是這樣泡在山林裡。
走著走著,巧遇「台灣凡尼蘭」,
這是一場無意間的相遇,凡尼蘭攀附在樹幹上,
仰著頭看眼前這棵高大的樹時,和它不小心四眼相對。
不要覺得凡尼蘭不起眼,我們常吃的香草冰淇淋裡的「香草」,
可是從凡尼蘭的果實提煉出來的香料。
很不可思議吧,加上「台灣」二字,即知來頭不小,
凡尼蘭在世界上有多達百種,但在台灣只有「台灣凡尼蘭」一種,
果實肥大,香甜可食。
台灣凡尼蘭又名為「台灣香莢蘭」,
花莖從葉腋生出,呈Z字形分支,每一分支生兩朵花,
花朵淺綠色,唇瓣管狀,淡粉色。
在林間其實常看到台灣凡尼蘭的植株,
但大都沒開花,據說是開花性不佳,這次能巧遇開花超幸運。
二月在水田林道拍到的「一葉羊耳蒜」,
現在已經結果,那悄悄開在岩石上的黃綠色小花串,
真讓人思念。
原始山林少受破壞,更能保存原生植物的生態,
春夏間爬山除了運動避暑,尋找野生蘭也是激發動能的力量,
這些還未開花的野生蘭植株,都是下一次再來的驚喜。
美麗的「山薑」也緊靠在蘭花族群裡,
可以預期的是,五月的山林會很熱鬧。
春天也是蝶、蛙探出森林的季節,
除了拍花,蝶飛的鏡頭當然不能錯過,
我的首拍「枯葉蝶」,
及癱在樹葉上動也不動的「莫氏樹蛙」。
好不容易擠出一篇遊記,這是追蘭始文,
與大家分享我在山上享受純靜空間時的成果。
平地的景觀花熱鬧盛開時,其實山上也在鬧中取靜裡繽紛山林,
雲霧幻變的尖石,有我一去再去的理由,
期待周休時與即將綻放的野生蘭再相遇。